当前位置:首页 > 分类34 > 正文

32岁女孩学什么专业好

摘要: 32岁女孩学什么专业好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独作论文登数学顶刊,浙大女神校友32岁在贵州投稿,一家出两院士,下面一...

32岁女孩学什么专业好

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

独作论文登数学顶刊,浙大女神校友32岁在贵州投稿,一家出两院士,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量子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对您有帮助

32岁女孩学什么专业好1

明敏 詹士 发自 凹非寺

量子位 | 公众号 QbitAI

最近,华科副研究员以独作身份投中数学顶刊的消息,震惊国内数学圈。

毕竟Acta Mathematica号称是世界上最难投中的数学期刊之一,能拿下此成就的动辄都是院士级人物……

不过,纵览中国现代数学史就会发现,郇真的故事并非个例。

在1945年的一期国际数学顶刊《数学年刊》(Annals of Mathematics)上,《关于傅里叶级数的一般部分和》被刊发在首篇,作者栏只有一人,名叫朱良璧

同期报道的,还有来自陈省身、卡尔·西格尔、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。

这位学者来自浙江大学,在复旦、杭州大学都有过任教经历。

她的丈夫、儿子都是中科院院士,和她同期在浙大求学的同门中,也不乏院士、教授级人物。

但朱良璧直到退休时,职称都还是讲师,主讲的课目是《高等数学》。

32岁发表论文登上《数学年刊》

朱良璧于1913年出生于江苏(现上海)金山,1932年考入浙大数学系。

当时浙大数学系不仅考入不易,毕业同样门槛不低。

有人回忆,系里会要求本科生精读最新专著及国际论文,然后轮流上台为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解,准备不充分会遭当堂「训斥」,逼得每个同学不得不认真钻研。

同批入校同学中,朱良璧在内有六名同学得以按期完成了学业于1936年毕业。此后,朱良璧选择留校任教。

紧接着一年后的1937,全面抗战爆发,日军大举侵略使得浙大师生走上西迁之路。

△1937年浙江大学数学系师生合影,前排左3为朱良璧,图源:光明网

他们先是在浙江建德暂避,然后又到江西泰和县,再是广西宜山,1939年南宁沦陷后他们又迁往贵州遵义。

1941年为保护师生安全,浙大数学系又从遵义市迁往贵州省湄潭县城南门外朝贺寺。那是一个连省城贵阳人都基本不知道的地方,浙大数学系在此坚持了继续教学研究直到战争结束。

有人统计,浙大西迁师生辗转2600多公里,一路颠簸,途中也遇到疟疾困扰和日军飞机轰炸,即便如此,浙大数学系在战争中仍完成论文上百篇。

△浙大部分教授当年在湄潭住处 图片来自澎湃

身处其中,助教朱良璧也考上了研究生继续自己的数学探索。这也就有了那篇《数学年刊》上《关于傅里叶级数的一般部分和》(On the General Partial Sums of a Fourier Series)。

这篇22页的文章接收于1945年3月,其中内容关于在特定收敛条件下,傅里叶级数中部分项的求和运算

数学定义下,傅里叶级数是把类似波的函数表示成简单正弦波的方式。它在数论、组合数学、信号处理、概率论、声学、光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。

这篇论文考虑了在有限周期2π内函数可积的情况,引入切萨罗求和来计算无穷级数的部分和。

所谓切萨罗求和,由意大利的数学家恩纳斯托·切萨罗(Ernesto Cesàro)提出——

这是种计算无穷级数和的方式,举个简单例子来说,若一个级数收敛至α,则其切萨罗和存在,其值为α。

朱良璧这篇内容聚焦的正是特定条件下,对傅里叶级数的切萨罗求和存在。

事实上,傅里叶级数绝对收敛问题是相关领域热门方向。20世纪日本数学家藤原松三郎、瑞典数学家 L. Carleson等人均在该领域下注钻研,此种情况下,朱良璧成果能被顶刊收录,其贡献可谓不小。

此后研究中,更多数学家证明了几乎所有波函数都能被简单的sin(x)波函数表示,这些理论为通信工程后续发展埋下了基础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与朱良璧这篇论文一同被《数学年刊》刊发的,还有陈省身、数论家卡尔·西格尔的研究成果,以及爱因斯坦当年推广相对论的一篇综述。

而当时的中国数学圈,也掀起了一股研究傅里叶级数的学术浪潮,浙大数学系是主阵地之一。

据统计,1928-1950年期间,我国学者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傅里叶级数相关学术论文约93篇,其中来自浙大学者的成果有84篇,占比达90.32%

朱良璧的这篇成果便是其中之一。

我国现代数学第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——“陈-哈代-李特尔伍德定理”,也出自这批论文之中。

后来,包括朱良璧在内的10余位浙大数学研究者,被称为浙大函数论学派学者。

他们之中,有2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,1人是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专家。

其中,不得不提的是陈建功院士,他是浙大函数论学派的灵魂人物,学派中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他的学生。

如上提到的我国现代数学首个世界级成果,正是由他在1928年提出。

陈建功博士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,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、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

毕业以后,他拒绝了导师留日工作的邀请,回到浙江大学任教,是浙大数学系早期建设者之一。

曾和芝加哥学派、罗马学派三足鼎立于国际数学界的“陈苏学派”,也是由陈建功和苏步青共同开创。

1955年,陈建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

而这位在中国数学界赫赫有名的元老级人物,还有另一重身份——朱良璧的丈夫

△纪念陈建功先生诞辰100周年时的合影,前排左二为朱良璧先生 图源:光明网

1943年,浙大西迁第9年,陈朱二人在湄潭结为夫妻。

后来抗战胜利,浙大西迁结束,二人随学校一起回到杭州,继续留校任教。

1952年,全国院系大调整时,他们又一起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。

朱良璧的“主战场”依旧是讲台,是物理系高等数学的主讲之一。

陈建功的工作则是多方面的。

一方面,他要为中国现代数学探索更多发展的方向,另一方面,他还密切关注国内高校数学教育的建设问题。

在复旦任教时,已年过花甲的陈建功仍旧在同时推进两方面学术工作。

其一是系统介绍国际单叶函数论研究成果并总结国内相关成果,其二是开拓新的研究方向——函数逼近论和拟似共形映照理论。

后来1958年杭州大学成立,身为副校长的陈建功,又一手推动了杭大数学系的建设发展。

在任期间,他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函数论的研究成果,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;同时编著出版了《直交函数级数的和》《三角级数论》等书籍,是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重要文献。

师从陈建功、华罗庚的数学家谢庭藩记得,上世纪80年代,美国根据学术论文及其影响力对大学进行排名,杭州大学位居前列

没有陈建功先生,杭州大学数学系不会发展得这么好。

陈建功本人也曾表示“培养人比写论文意义更大更重要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大学中常见的研究讨论班形式,就是由陈建功和苏步青创立的。当时的浙大函数论学派正是用这一方法讨论傅里叶分析问题。

同期学者中有院士、中国航天铺路人

回望来看,朱良璧当处于浙大数学系的“黄金一代”。

而在和她同期的学者中,我们还发现了不少为我国现代数学、航天亦有贡献的重磅人物。

比如程民德院士

他1936年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,是朱良璧的学弟。

按照代际来分,他和朱良璧都是浙大函数论派中的第三代傅里叶分析学者。

1943-1946年,程民德曾在浙大数学系任教。

之后,他赴美留学,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,学习与研究多元调和分析(当时华罗庚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)。

1950年,程民德和华罗庚一起回国,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,先后担任副教授、教授。

1952年,他又调任到北大数学力学系,完成了院系初期建设工作。

1973年,程民德从高维沃尔什(Walsh)变换入手,开始研究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。

在他的领导和石青云院士主持下,研究开发了新一代高性能的指纹自动鉴定实用系统,在1990年进入国际市场,并于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另一位要提及的学者,是卢庆骏

△卢庆骏油画画像,来源:哈尔滨工程大学

他是我国航天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,曾为我国导弹试验做出大量奠基性、开拓性工作。

1936年,卢庆骏和朱良璧一起毕业,抗战时期都留在浙大任教。

1946年,卢庆骏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研究院学习,获得博士学位。回国后,他先后在浙大、复旦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、黑龙江大学任教。

从1962年开始,卢庆骏的研究方向转向导弹与航天技术。

1964年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,即钱学森回国后任职的院所;后又任职于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。

1981年任七机部总工程师,并先后担任过航天部第一研究院技术顾问、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顾问等职位。

除此之外,如徐瑞云、魏德馨等,也都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。

他们大部分都是和朱良璧同期的学者,后来又是同在浙大任教的同事。不少人之后又赴欧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,并在国内外高校任教。

One More Thing

实际上,不光是朱良璧、陈建功二人一生都在与数学为伴,其后代中也大多都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。

一家共有三代数学家,其中两位院士

家中三子陈翰馥是我国著名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,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(IEEE)会士、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。

在1993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。

在家庭氛围影响下,陈翰馥一心想研究数学,以至于赴苏联留学时,本来被分配到工程经济专业的他,宁可学制延长一年也要转回数学系。

后来,他选择在工程学与数学的跨领域分支学科控制学深耕。

他发现的辨识算法收敛性条件,被国外专著称为“陈氏条件”。

他关于同时使控制和估计最优的论文,被国外同行专家称为1985—1995年自适应控制领域的“最重要论文”之一。

除此之外,陈建功的次子陈翰麟,是原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,女儿陈翰坤曾在杭州师范大学担任数学系教师,孙辈陈竞一毕业于北大数学系,现在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。

这些当然离不开陈建功、朱良璧二人的言传身教。

影响更为广泛的,还有他们的学生。

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、浙江省数学学会理事长王斯雷,是朱良璧的学生之一。

他曾在老师100岁时专门为其撰文《“没脾气的”朱先生》。

在他的印象里,朱良璧先生从来没有和同事“红过脸”,对晚辈也极为照顾,很多时候都是默默提供帮助。

后来,也是学生们在自己都已经退休时才意外发现,原来老师在几十年前就投中过数学顶刊。

去年11月23日,浙江大学官方发布讣告,数学家朱良璧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1年11月20日在杭州逝世,享年108岁。

讣告的最后一句写着:

先生虽已千古,但其“大先生”的精神将在浙大后辈心中长存!

论文地址:https://www.jstor.org/stable/1969192

参考链接:[1]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juGlgLNQA3_t3jfLjQm9w[2]https://news.sciencenet.cn/htmlnews/2019/10/431614.shtm[3]https://www.caa.org.cn/article/199/2431.html[4]https://xuewen.cnki.net/CJFD-HZDX202005001.html

— 完 —

量子位 QbitAI · 头条号签约

关注我们,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

32岁女孩学什么专业好2

摘要:这几年,许多应届毕业生回到家乡小城,主动失业,全身心投入到考公这一场漫长的战役中。文章讲述的是其中三个女孩真实的故事,或许也是更多人的故事,他们或主动、或被动,都被困在了一座庞大的围城之中。

|魏晓涵 实习生 李想 编辑|周航

小展的行测笔记,“没想到已经这么厚了”。图片均为讲述者提供

小展:一个“很卷的人”不想“卷”了

小展是那种凡事都要竭尽全力的人。

大学几年,就是不停歇地跟着导师做项目、参加比赛,忍受饭局上甲方的烟酒。睡四五个小时、通宵是常有的事,心脏跳得忽快忽慢,她一度觉得血管都要被冲破了,至于那两年掉的头发,到现在都没长回来。

有一天和室友想慢慢逛街,比计划中快很多,她精准地记得,110分钟就逛完了。好像永远有东西在追赶一样,没办法放松下来,她说着,语速飞快。

本科毕业是在2018年,疫情还没到来。全班45个同学,除了她全转行了。她学的专业叫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,冷门又有些处境尴尬,她细数那些可能的出路,然后一一排除——当地理老师?有专门学地理教育的;去规划设计院一类的国企?人家更愿意招建筑、城乡规划、土木这类对口专业的;要不去私企?就处于食物链最底端,那些规划院懒得做的项目才会给私企。

小展还是留了下来,她是相信个人奋斗的,“读研做项目,有这么多经验,找什么(工作)都不会有太大阻碍”。现在想想还是太乐观了,这几年她眼见到裁员的消息越来越多——老员工被离职,新员工被毁约。工作机会变少,学历也在水涨船高。在互联网大厂做组长的朋友告诉她,同样的岗位,2017年本科学历就能进,到了2020年,门槛变成了“985”本科加QS前20的硕士。QS是一家英国公司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,在很多地方被认可。

每一条信息都增加一点不安全感,压迫着她焦虑的神经。她的头脑中有一盏天平,精确地计算着每一种选择的得失。计划轻易就会失控,选择更难的路也看不到希望,她“卷”不动了,实在想喘口气,决定去考公务员。

这几年和她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,人们大概正面临一个考公竞争无比激烈的时代。根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的统计,2022年公务员的国考报名通过审查和录用计划数比例(以下称“报录比”)为68:1,过审人数创历史新高。最夸张的岗位在西藏,报录比超过两万比一,这是一个零门槛的“三不限”岗位:不限户籍,不限专业,不限基层工作年限。

没错,不是所有想成为公务员的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。年龄、学历、地域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门槛,挤下一大批竞争者。

对于当代考公的年轻人们而言,和工作之间是双向选择,他们有许多深思熟虑的考量。小展目标明确:本市的——外地的体制和人情事故不了解,万一得罪人了感觉只能“了此残生”;专业满足要求的;同时还有一点,只招应届生的。小展参加过一次国考,通过了笔试,工作人员打电话问来不来面试?她觉得位置太偏放弃了,挂电话前听到工作人员说,又一个不去的。

她得紧紧抓住“应届生身份”,这是个巨大的优势,在她的经验里,“三不限”岗位的“报录比”比应届生才能报名的岗位高出十倍以上。毕业一年后,情况并没有那么顺利。满足条件的考试只有三次,除了她放弃的那次国考,一次是事业单位统考,第四名,和面试擦肩而过。还有一次是省考,只招一个人,竞争对手是市里的高考状元,他们的笔试分差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,面试就当体验一把了。

小展学的专业很冷门,一年能参加的考试只有三场。

应届生的身份也成了一种隐形的枷锁。按照国家规定,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。毕业后小展回到家埋头备考,一年里都没有找工作,就是为了保留这个有保质期的身份。

这是怎样的一年?大概是孤独的,她常常一个人呆着,没有什么社交生活,朋友们平时工作,周末加班或者团建,和她们的作息常常对不上;她把朋友圈也关了,那些离她比较近的朋友是好是坏,她已经不知道了,她觉得这可能也是心态没有失衡的原因吧,毕竟在家的一年难免会有压力。

反而是关心网上的人们活得怎样更治愈她,看到很“卷”的,想想算了,“卷”不过。不过和以往“卷”的生活比,已经是“天堂”了,她至少还有时间刷刷微博、看看豆瓣的帖子。

许多和她一样,毕业后在家一心准备考公的应届生们面临着煎熬。在一个名为“校招遗漏人才自救中心”的豆瓣小组里有许多这样的帖子,随着夏季新一轮公务员考试结果的公布,失意的年轻人们不断冒头。

有人考了一年,有人不止一年,随着公务员考试的报录比攀升,一次次落榜,灰色的日子走到了迷茫的十字路口,是继续孤注一掷?还是选择放弃,谋求一份工作?还有人不知向谁发出疑问——真的不知道这一批应届生怎么了?

今年上半年省考因为疫情延期了,小展“摆烂”了一个礼拜之后觉得不行,还是得列计划督促,所以做了打卡表。

阿九:离开围城,她还想再进去

八年前的考公要容易多了,至少对工科出身的阿九来说是这样的。岗位多,2014年,她没有上过培训班就参加了四川省省考,135分拿到了那个岗位的笔试第一名,换到现在,看大家在网上晒分,大概150分以上才有机会挤进面试。

她轻松进入了围城,在四川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工作。怎么去形容围城里的生活呢?是规律的,能经营自己的生活,虽然那个川南小城没有太多生活可言,甚至在阿九去的时候才刚通高铁;至于工作本身,那是一个很小的科级单位,某一次流动调来了两位和文博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年领导,“有一点官僚”。

时代变了。阿九记得她毕业的2012年,青年学子们对一毕业就进入体制的情况还不那么热衷,不少人会评价“这个人贪图安逸,不思进取”。她回四川老家考公并非源于美好的向往,只是因为在北京的企业里折腾了一番之后,厌倦了挤早高峰、严重加班,每天鼻腔都会干到流鼻血的生活。

她的兴趣是中国古典历史,考上四川大学宗教学的研究生后,她没有什么犹豫就离开了那个围城。尽管前辈和同事很震惊,但读研对阿九是梦想实现的时刻,读喜欢的专业,也能脱离相对闭塞的小城,大城市相对更开放、包容度更高。考上研究生那年,她28岁,未婚。

研究生毕业的2021年,考公的难度远远超出了阿九的预期。除了不断攀升的报录比,少得可怜的岗位,那些竞争对手也让她感觉到难度系数成倍地增长——海外回来、学校QS排名100以内的留学生;还有一些私企倒闭之后来另谋出路的员工;以及这两年因为疫情滞留的失业的、未就业的毕业生。她甚至花几万报名了一个培训班,一个“疗程”过后,结果还是失利了。

大家被迫流入了同样的考公赛道,阿九也是如此。和那些学校出身更好的人竞争,考公是为数不多相对公平的机会,但宗教学在市场上能找的工作太少了,更何况她身上的标签都可能撞在职场的红线上——一个云南的研究类岗位只招30岁以下的人,她询问完忍不住生气,“难道40岁的人就不能搞科研吗?”

开始准备考公的2020年她刚好30岁,许多东部沿海地区的公职岗位都把年龄卡在了二字头。她突然生出感慨,年轻的时候根本不会想自己年轻,那些握在手里的东西是会离开的,失去的时候才猛然发现,“啊我已经失去这个优势了。”

毕业后这一年,几乎所有的可能阿九都尝试过了——十来个省份,稍微发达一点的城市,甚至“三不限”的岗位。四处考公的日子无比奔波,今年最远的,她从成都飞到了杭州参加当地事业单位考试。

疫情下突如其来的意外,大概是每个考公人要面对的新难题。考试延期不算少见,准备时间变得更漫长,心态也随之越来越焦躁;某一次四川省的事业单位考试,她的核酸报告没来得及出,结果进不了考场,也只能作罢;国考面试前成都突发疫情,阿九打电话问了好几家酒店,都不接待成都来的旅客,没办法只能线上,形式也从小组讨论变成了面试官问答,她之前的准备全部落空了。

这些因为意外或“粗心”丧失的宝贵机会,让阿九尤其遗憾和难受。对她而言,力不从心的时候更多,过去考公成功的经验完全失效了。好好复习了,也正常发挥了,大部分报名的岗位只招一个人,她只能接受自己“技不如人”。

心理预期是一点点坠落的,时隔一年,她还在为刚毕业时候那次干脆的拒绝而遗憾。那是一个边远地区的岗位,大热天7月份不开空调,大家下班时间概念不强,她也不好意思走,回家可能到晚上十点了。如果预料到后续如此艰难,阿九觉得,她大概会犹豫很久。

这些琐碎的、焦虑的细节,她不怎么和身边的朋友、亲人倾诉。啃老了这么多年,还是会觉得羞耻;偶尔说一说,也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,毕竟“没有人希望听到一个loser,整天讲她的受挫”。受挫的感觉常常有,倒是没有崩溃的时候。她32岁了,看到研究生室友找工作不顺流下的眼泪,她有些讶异地想,我已经到了可以承受这些的年纪了。

她只是觉得宝贵的青春年华原本所剩不多,还陷入了一种无用的循环里——复习那些考编的知识点,刷题,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提升自己。

要从围城里逃出来吗?还能去哪里找到一份合适的、稳定的工作呢?过去这一年,算上工作面试、事业单位编制考试、公务员考试,她参加了超过百场,依旧没有满意的结果。

小八的习题册。

小八:要放弃真的很难

通过贵州省的事业单位联考,是小八的三年来所有的公务员、事业单位考试的第一次成功。看到成绩那一刻,她大叫了一声,所有的感慨都涌上心头,她抱着妈妈没忍住哭了,以往备考的煎熬她都没敢说。妈妈笑了:“好了,这就好了”。

那天她发了一条朋友圈,她猜想,前男友的妈妈也可能会看到,她一直没有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。

考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男友展开,甚至最初的那个决定。他是小八的初恋,家里几乎每个人都有公职,家庭条件也比自己好。男友时不时说起,其他同事的女朋友如何优秀,谁谁谁在市政府里工作。“你不努力提高自己,家庭条件又不怎么样,你要怎么办呢?”他可能是在鼓励我吧,小八心想,这让她萌生了考公务员,至少是进入编制的想法。

她总是容易自卑的,觉得自己好像一条咸鱼,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。本科学土木工程,专业是乱填的,班上总共五个女生,就数她最“摆烂”。毕业也是懵懵懂懂的,甚至没过英语四级,还没开始投简历,一转眼就到最后一个学期了。那是2019年,看到身边有同学在准备考公,她看了一眼真题就被吓退了——数学好像很难,我不行。

她没有预料到,考公成了她未来三年生活最重要,甚至是唯一的选择。初恋嘛,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结果。相比上面故事里的两个女孩,小八在考公大军里已经是颇具优势的那个,每年招土木工程的岗位“真的特别多”,但她总想着考男友家乡的岗位,符合要求的只有“三不限”。

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。从2020年8月的第一场省考开始,接下来的一年,她跑了将近十场“三不限”的公务员、事业编制的考试,依旧每次都是铩羽而归。她咬咬牙花几万块报了一个培训班,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,压力实在太大了,考出了历史最差的成绩。

她崩溃了,连着三天,半夜醒来就开始哭,实在没忍住去找了男友。对方知道她没考好,态度反而冷淡了下来,消失了一个星期,小八后来才发现他去了别的地方休假。失望的情绪涌上心头,她觉得,对方理不理自己,好像是根据考试结果来的。

她放弃了“三不限”的岗位,也放弃了这段感情。彻底分手之后,她突然沮丧起来,工作也没有,什么都不顺利,备考考那么多次还没考上,自己这几年在干什么?

从读大学的遵义市回到家里的小城,毕业后的三年,小八几乎没有去过别的地方,埋头准备考试。离开外面的世界太久了,她觉得自己好像和社会脱轨了,刚好到贵阳考试想去第一次做个美甲,结果连门牌都找不到。二一零几,原来是21楼,她还以为是二楼。她突然觉得自己好土气啊。

和小八一样,和我们聊过的考公的应届生们大多回到了故乡的小城里,重新面对那个有些传统的人情社会。父母总是沉默的,像当年面对高考那样默默支持你,那可能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;亲戚朋友的关心来得猝不及防,嫂子建议小八,要不去先找个班上着?这样一直考,一直考,没有尽头的。建议在小八心里变成了负担,是不是觉得我一直在家,也不挣钱,还要花家里钱呢?

如果和千军万马一同过独木桥,是去找个工作,放弃考公?还是一直坚持,到上岸为止?对小八来讲,考公是一条一旦开始,就很难放弃的路。每一次考试都让人能触到希望,第五名、第三名,最终只有一个人成功上岸,总让她坚信是迟早的事。“真的是有很多的不甘心。”

一年,两年,三年,她有时还要忍受外人的嘲讽,男友妈妈有个男朋友总爱贬低她,“当然是考乡镇了”,听起来好像她只能考得上乡镇。“本来也只是师范类学校的土木专业”,她心想这我自己也知道。失败让小八变得小心翼翼的,别人说杭州的灵隐寺灵验,她也跟着转,暗暗想,如果上岸了我一定要去灵隐寺还原。

即便是最后成功的那次,成绩出来之前她还是很慌,总想着在培训班我是倒数,要是被别人逆袭了怎么办?在公交车上就很想哭,但她忍住了,告诉自己千万别哭,万一把运气哭没了怎么办?因为最后的这次考试,为了交材料,她错过了亲姐姐结婚的日子。戴三金、穿婚鞋,所有的仪式都没看到,成了她内心深处的遗憾。

小展的行测笔记内页,她特意挑的这页,“考公别想一蹴而就” 。

年轻人们的九月

九月,对于待业在家准备考公的应届生们来说,大概是极不舒服的日子。一位回家考了一年的女生说,去年的九月,她看到朋友圈里以前的朋友们,考上研的要开学了,开始他们的新生活了,心情就陷入了低落。

许多人脱离了学校的社交圈。大学时代的朋友们都有了各自不同的生活,已经不在一个频率上,彼此很难感同身受。反而在网络上还能相互倾诉,彼此安慰,没有自己一个人顶着那么难受。有“校招遗漏人才自救中心”这样的豆瓣小组,也有一些考公的群,有人进去的时候吓了一跳,发现大家都在发自己的抑郁诊断结果。

大概对于每个在家考公的应届生,为了考公而失业的日子,有无数个相似又不同的心酸时刻。有人形容,备考的情绪像是一张急剧波动的心电图,一下涨到高峰,一下又坠入低谷。压力积累到某一个瞬间,会一下爆发,比如突然就觉得自己考不上了,突然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了。有人把这些称为“社会的毒打”,按照自己的方向去探索一些路,最后发现,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”。

三个女孩都还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,无论是咸鱼的、挣扎的,还是在“卷”的,不过她们也都还算乐观。

小展经过短暂的休整,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考公之中了,对自己还是满怀信心的。她忍不住好奇那些和她一样在家考公的人,都在经历着什么呢?似乎别人的故事也能给她的生活带来一些慰藉。看着那些高高低低的人生起伏,有时她想,同龄人都那么优秀了,我赶不上了,也不care了;有时又想,生活在省会城市的自己已经很幸运了,可能站在了别人目标的终点上。

阿九也觉得离上岸的时候不远了。她没有做过最坏的打算,不过也会给自己想想出路,比如在这个短视频吃香的时代做做自媒体,分享自己的考公经历。踩过的坑,作为独居未婚女性的态度、人生选择,当然还有很难避免的焦虑。

她接受了自己的人生选择——“我就是一个很平凡出身的平凡人,所以并不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特别清晰的头脑,把人生道路都看得很透彻。所以难免会走一些弯路吧。”

“上岸”的小八开始面临新的问题。去一个区的街道办工作,要和外面的人打交道,如果遇见不讲理的怎么办?她还在为新的机会而努力,这个事业编的收入太低,她还是想着,今后要继续,直到考上一个公务员的岗位。

32岁女孩学什么专业好3

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官方指标,公信力很强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有这么1所高校,25个一级学科上榜,唯独没有1个B类学科,清一色的C类学科,被网友戏谑为“青C”,但学校的实力却是杠杠的,能考上这所大学的高考生都不简单,能在这所大学读书学习4年,很幸福。

这所高校就是位于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大学,简称青大,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,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、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“冲一流”建设高校。2022年在山东省高校中排名第5,国内综合排名103,在山东省“双非”高校中仅次于山东师范大学(山东省第4,国内101名)。学校最早的源头是创建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,1993年,原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、山东纺织工学院、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现在的青岛大学。

上图是青大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,25个上榜学科评估结果全部为C类学科,其中C+等次学科9个,C 等次学科7个,C- 等次学科9个。较为热门的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C+),临床医学(C+),控制科学与工程(C),软件工程(C)。报考较多的中国语言文学、外国语言文学、工商管理等均为C等次,法学为C- 等次。学科实力并不突出,但专业还是很不错的。

有汉语言文学、应用物理学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、纺织工程、临床医学、自动化、朝鲜语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,有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软件工程、通信工程、自动化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口腔医学、临床医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热门专业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占到了总专业数的40.5%,专业可选择的范围很广。

上图是青岛大学2022年在部分省份投档分数,总的来看,基本属于中等偏高分数段,高考成绩中等偏上的高考生基本能选择到较为满意的专业。以陕西省为例,理科最低501分,高出一本线52分,最低位次31062,参照2021年专业录取分数,高出学校最低投档分数20分左右即可选择到大多数优势热门专业。当然临床医学、口腔医学等专业录取分数较高,需高出学校线50分以上。

青岛虽不是省会城市,但区位优势非常鲜明,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、国际性港口城市,经济发展极为活跃,就业环境非常好,加之优美的自然环境,宜居宜业,即使将来不在青岛就业,读4年大学也是别有一番独特的体验,在青岛读大学也是很幸福的。

青岛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学科表现不突出,但学校的综合实力很不错,有不少的优势热门专业,而且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不高,很值得2023届高考生填报志愿时考虑。

发表评论